第三十九章贺表缺了一份!(1 / 2)

('六月三日。

黄景劝谏曰:“臣闻《春秋》之义,立嫡以长。邕王居诸宗室之长,年逾而立,沉稳持重,百姓皆呼'贤王'。陛下若循祖宗成法,当以邕王为嗣,此乃顺天应人之举。”

官家震怒,一日不食。

六月初十。

黄景劝谏曰:“钦天监连报紫微垣异动,主星旁有明光正应邕王府方位。天意如此,陛下何疑?若逆天而行,恐伤国本。”

官家一日不食,问罪钦天监。

六月十五。

黄景劝谏曰:“邕王贤德,有天子之气,可为皇嗣,承继山河。陛下无子,若禅让皇位,可成尧舜之佳话。”

官家久久不言,问罪黄景。

黄景喊冤,直言不敢再上奏,又经谏官上奏说情,官家仁慈,并未治罪。

六月二十。

黄景称病。

.......

六月二十三。

御街,韩府。

韩章、王尧臣、张放平、江昭几人,一齐散布走动,游玩参观园子。

“翰林修撰的生活怎么样?”张方平以一位老前辈的姿态,随意问道。

江昭沉吟着答道:“忙归忙,一天却也能省下一些时间用于学习,并非是初时了解的那样吓人。”

事实上,内阁一日的政令量并非那么夸张,往往也就几份、十几份。

绝大多数政令,关键点也就几句话的事情而已。

一旦熟络了流程,套一套模版,也就两个时辰左右的工作量。

实际上,编撰政令真正耽误时间的是斟酌字句,官场的那些老油子,最擅长的就是解读政令,哪怕是一字之差,也有可能因此而产生过分解读的问题。

而一旦过度解读,就有可能酿成大祸。

此外,政令实在不少,偶尔也可能存在纸张不小心染上墨的问题,那就得再来一遍,非常考验人的耐性。

张方平缓缓点头,他们年轻的时候也是这么过来的。

当然,肯定没有江昭这么忙。

“翰林修撰,以学为主。”韩章叮嘱道。

翰林修撰,为国储才。

工作不重要,学习才是根本。

江昭颔首,他也懂得这个道理。

不过,眼下翰林修撰的工作量俨然是没有触及到他的上限。

他是那种可以一天工作十个时辰,并且休息几个时辰就生龙活虎的那种人。

“最近这局势,让人有些心慌啊!”王尧臣面色沉重,说起了朝政。

这也是几人聚集的目的。

时至今日,一些事情越来越迷糊,一些事情越来越清晰。

江昭点头赞同,插话道:“那黄景,要是不出意外,估摸着就是刘沆的人。”

无它,黄景的贺表出了问题。

官家贺寿,集百官贺表,以作冲喜祭天之效。

这贺表,须得三司、六部、五监等部门的主官负责集齐,进而交于内阁,呈奏官家。

一如翰林院,负责收取贺表的就是翰林学士海承晏。

黄景是礼部郎中,他的贺表自然是礼部尚书韩章负责收。

而三司、六部、五监等部门的主官,几乎都是从从六月十号就开始收贺表。

时至今日,已经过去了十三天,各部门的贺表都已经集齐,唯独礼部,尚有一人的贺表并未上交。

黄景!

这缺的一份贺表,就是礼部郎中黄景的贺表。

须知贺表这种东西,主打一个“全”字。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