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0章 北宋六贼(2 / 2)
只是李清照所求让苏辙有些为难。
如今朝廷最有权势的几个人,分别是梁师成,蔡京,童贯,高俅,王黼,李彦。
能量最大的是梁师成,他是蔡京都要巴结的人物,王黼追着想给他当干儿子。
没有任何一个官员能天天陪伴在皇帝左右,太监却能。
若把赵佶也看作一个官员,太监就是他的家臣、管家,而朝堂众臣是他聘请的幕僚,亲疏一下就体现出来了。
梁师成官至检校太殿掌印太监,凡御书号令皆出其手,是赵佶的工作管家。
赵佶写圣旨之前,由秘书省以及翰林院先起草底稿,梁师成在传话过程中曲解赵佶的意思都是小儿科。
赵佶有时懒得写圣旨,就让梁师成找人模仿他的笔迹代笔。如此便利的条件,梁师成有机会、也有胆量伪造圣旨,人称“隐相”。
童贯是赵佶的武装势力管家,而他枢密院枢密使的身份,让他成为了军方第一人,人称“媪相”。
早些年童贯西征所向披靡。
尽管他有恃功骄横,瞒报败绩,夸大战功等劣迹,却也算军功赫赫。
朝臣对他的抨击以“僭窃兵柄”为主。童贯的形象也是偏正面的,甚至算是“稳边拓土”的典范。
直到去年,童贯亲率大军对西夏用兵,他不听主将“刘法”的劝导,并强令其进军西夏腹地,导致刘法战死。
刘法被“河湟吐蕃”以及西夏敌军誉为“天生神将”,可见其能耐极大,而童贯的众多战功,也多出自他的手笔。
《陕西通志》记载,‘时论名将,必以刘法为首’。
甚至有刘法是宋末第一名将的说法,他的名气远比种师道、种师中兄弟俩大得多。
刘法战死,童贯溃逃,损失精兵数万。
此战暴露了童贯的指挥无能和急功近利,他“西陲名帅”的军事威信也随之崩塌。
童贯回京后,仅以“小挫”回禀赵佶,他现在甚至还不知道,“西北小战神”已经战死。
李彦是赵佶的生活管家,任后宫大内总管,专职后宫事务,赵佶第一任皇后的死,他可是在暗中出了不少力的。
李彦在朝堂上虽然没有高级职务,却是众多外戚巴结的对象,他指使众外戚势力为自己办事手拿把掐,实力不容小觑。
毕竟他若授意几个妃嫔掀起一股枕头风,几乎没几个官员能受得住。
李彦掌管西城所三四万顷公田,他依靠权势强征暴敛,把附近百姓的私田收为国有。
不少百姓不愿交出土地,在李彦的指使下,被打死的足有千百人。
西城所规模扩大到五万顷,他又把大量公田转化为自己的私田,每年营收高达几十个小目标。
李彦截流两成,把剩余八成直接输送进赵佶的内帑小金库。
诸如对妃子的赏赐,应奉局收购百姓手中宝物的大部分补贴,花得都是赵佶个人的内帑。
蔡京在朝堂上的权势最大,卖官鬻爵不过是常规操作。
他十分贪恋权势,打压异己更是不遗余力。单单一块党人碑,就让他罢免了三百多名官员,其中就有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。
须知,还有数百低级官员是没资格上碑的,党人碑是蔡京对朝堂的一次大清洗,是他完成朝堂垄断的重要手段。
御史中丞王黼,他建议赵佶成立应奉司,网罗天下奇珍异宝,自己担任应奉司长官,而他上缴给赵佶的宝物不足一成。
可以说王黼家的宝库连接着国库,历史贪官排名中王黼位居榜首,遥遥领先于第二名的和珅。
朱勔是江浙节度使,他在地方搅风搅雨,最早靠巴结蔡京起家,现在负责应奉司下的苏州应奉局。
他打着为皇帝寻宝的幌子,不管什么宝物,甚至是女子,只要被他看上眼的,就贴上封条,表明此物被朝廷征收了。
朝廷对百姓是有赔偿的,大半花费出自赵佶的内帑,因为这毕竟是他为了满足自己的个人享受,国库并不负责买单。
然而朱勔很会替赵佶省钱,他对百姓层层压榨,百姓贱卖宝物后,往往还需自己出钱出力,送到指定的地点。
大的物件拆门砸墙也得给他送过去,不送或者中途损坏就是抗旨,马上安排抄家灭族的套餐。
北宋六贼的名单是:蔡京、王黼、童贯、梁师成、朱勔、李彦。
高俅虽然也是宠臣,但他在这里排不上名号。
俅哥在赵佶还是王爷时,就已经是他的贴身随从了,二十多年的玩伴情义,相当深厚。
他身为殿前司都指挥使,俗称殿帅。
不仅是禁军的最高长官,还掌管京城禁军,包括宫城禁卫以及皇帝近卫。
俅哥的政治站位是坚定的皇党,因为他知道,赵佶要的不是名将,而是一个听话的军务代理人。
类似看家护院的护卫队长,只有部署权,没有调派权。
就像高大可以调配太尉府护卫保护高世德,却没权利命令他们做别的事。
俅哥八面玲珑,理论上他只负责京城周边的防务,与童贯分工明确,甚至半依附于童贯。
他也绝不涉足科举与士大夫特权,避免与蔡京集团直接冲突,并积极配合文官的贪腐体系。
武将视角下,高俅和他们是利益共同体。
文官视角下,高俅是无害的武官。
他又与梁师成为首的宦官集团眉来眼去,高俅几乎没有明确的政敌,充分地诠释了“左右逢源”这一词汇。
……', ''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