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1章 千禧年的怀旧病毒,萤光棒与老CD机(1 / 2)

第341章 千禧年的怀旧病毒,萤光棒与老d机的跨时空狂欢

隨著电影上映,冷门档期有时候也有冷门档期的好处。

那就是竞爭对手少!

所以排片场次相当给力。

不过,伴隨著观影人数的增加,两极分化的情况越发的严重。

对於喜欢这部电影的人能给出9分的高分评价。

“豆瓣长评(9.2分)《二十年青春祭,一场眼泪与笑声的狂欢》

“陈默太懂如何戳中年人的泪腺了!当杨蜜翻出2003年的d机播放《女人》,当范彬彬对著镜子涂廉价口红说『以后我要走坎城红毯』,我哭到隱形眼镜移位。

这不是电影,是我们这代人的青春標本——那些为偶像打架的傻气、毕业分別时强装瀟洒的拥抱,全被拍出来了!”

微博大v“怀旧电影院”:“被年轻观眾打低分?不意外,因为他们没经歷过用p3偷偷听《风继续吹》的晚自习。但对我们80后来说,这部电影的每个细节都是暴击:课桌下的娱乐杂誌、校门口五毛钱的贴纸摊、甚至『为哥哥打架』的桥段——2003年我们班真有女生为此掀了隔壁班桌子!”

虎扑直男高赞帖:“承认吧,你们骂『卖情怀』是因为不敢面对自己老了!看到赵莉影饰演的单亲妈妈在ktv吼《supe sta》时,我们宿舍三个老爷们集体破防。什么叫好电影?就是能让30岁的人边骂『矫情』边偷偷擦眼泪!”

时光网老男人:“这部电影真的超出预期,最初是衝著支持陈默,顺带著养眼去的,毕竟,影片集合了当下娱乐圈最豪华的顏值天团女明星,哪怕是看这个就已经值回价票了!

然而没想到就这么一部电影,我既然看哭了,因为对经歷过2003年的人,电影是“青春回忆的钥匙”!”

差评自然不少。

专业影评人陈柏:“技术层面无可挑剔,但情感表达过於討巧。用哥哥/梅姑离世製造衝突,如同在葬礼上卖纪念品——有效,但不够体面。比起陈默前作《失恋33天》的细腻,这次更像用黄金拍了个镀金摆件。”

知乎热答:《阳光姐妹淘:一场精致的情怀诈骗》

“全片充斥著『快哭啊这里该哭了』的算计!用绝症、逝者、怀旧金曲当催泪弹,本质是陈默对粉丝的情感pua。更可笑的是『为偶像打架』的设定——2023年还在用『脑残粉』当热血標籤,建议改名《致我们终將降智的青春》。”

这个帖子下引发了千楼骂战。

“呵呵,用2023年的眼光来看待2003年人和事,也是醉了!按照这个逻辑,情怀电影都別拍了!”

楼主【电影狙击手】回覆:“说情怀诈骗的怕不是没经歷过那个年代?03年网络不发达,偶像就是我们精神世界的全部。现在的小孩刷著短视频追星,当然理解不了为什么有人会为一句『哥哥是娘炮』跟人拼命——当年我们班男生为这个把篮球场都砸了!”

层主【00后整顿娱乐圈】反驳:“笑死,按这逻辑拍《三国》是不是还得还原人殉葬?时代在进步,把非理性追星美化成『青春热血』,误导现在的中学生怎么办?陈默要是真牛逼就该拍《乌合之眾》而不是给脑残行为镀金!”

层主【03年高考生】现身说法:

“作为当年在教室偷偷哭到被班主任赶出去的人,看到电影里用《风继续吹》当b那段直接破防。现在的小孩当然不懂——你们有微博能刷#永远的哥哥#,我们当年连张正版d都要攒三个月早饭钱!”

层主【社会学在读博士】加入战局:

“从文化研究角度,这片恰恰拍出了亚文化社群的仪式感。用『打架』作为群体身份认同的极端表达,比现在超话打榜这种资本操控的『偽热血』真实多了。建议骂『降智』的先读读《狂热分子》。”

层主【影视工业党】技术分析:

“承认吧,你们就是双標!漫威粉能接受雷神砸酒吧,日漫粉觉得《热血高校》打架帅炸天,到国產片这儿就是『宣扬暴力』?这片打架戏份不到5分钟,文戏本土化改编比原版更细腻好吗?”

层主【反矫情达人】嘲讽:

“中年人的自我感动真可怕!按这逻辑《小时代》也能洗白——毕竟20年后也会有人跳出来说『我们当年真的会为名牌包撕逼』!”

层主【时光胶片馆】总结:

“这场骂战恰恰证明电影成功了——它让两代人看见彼此的青春鸿沟。年轻人觉得可笑的,正是中年人最珍视的。就像片中那句台词:『后来我们终於买得起d机了,但那个为你抢磁带的人早就走散了』。”

一时间,这种爭议渐渐地开始席捲网络。

中立派的《南方娱乐》针对这个局面写道:“评分撕裂背后,是华语电影罕见的『代际审美断层』。年轻观眾厌恶『为情怀买单』,而中年人甘愿为记忆缴税。值得注意的是,该片35岁以上观眾占比达47%,平均评分8.7;25岁以下仅21%,评分5.3——这不是电影之爭,是两代人情感代购的具象化。”

不过,相比起年轻人的擅长在网络上进行的发言质疑,中年粉丝们的辩护却显得更有说服力!

有中年粉丝晒出2003年追星“物证”——泛黄的《霸王別姬》票根、手抄歌词本上“永远怀念哥哥”的笔跡,证明“当年真有人这么疯”。

一位80后影迷髮长文:“2003年4月1日,我同桌的男生因为同学说『同恋死得好』,直接掀了桌子……这部电影没夸张,是我们老了。”

隨著《阳光姐妹淘》上映进入第三天,票房走势却呈现出反常的曲线——在首日1.7亿的爆炸性开局后,次日不降反升,直接衝破2亿大关。

院线经理们连夜调整排片,將这部“粉丝特供”电影的场次占比从35%提升到48%,创下三月档期单片排片纪录。

这样的数据让很多同行都惊呼:“这不科学!”

但是事实是这场票房奇蹟完全由真实观影需求推动。

京城bd万达影院凌晨一点的场次里,四十岁模样的女人们举著萤光棒合唱《后来》,散场时保洁员扫出十几团湿透的纸巾;

沪上大光明影院甚至出现“跨代观影”奇观——s二次元角色的少女挽著母亲胳膊追问:“妈你当年追星也这么疯啊?”

社交媒体上的战爭愈演愈烈。

豆瓣短评区被“情怀党”和“理性派”分割成两大阵营,有用户发现一个诡异现象:所有打五星的帐號头像多是风景照或婴儿照片,而一星差评者清一色使用动漫头像。

微博热搜#看阳光姐妹淘带父母#下,年轻观眾晒出父母观影时偷偷抹泪的照片:“我爸二十年没进影院,今天居然为听《海阔天空》买了ia票。完全无法理解啊!”

爭议最激烈的当属影评人群体。

以《电影周刊》副主编林涛为首的“学院派”在专栏中炮轰:“用逝者做剧情催化剂,用怀旧金曲当情感拐杖,这是对电影艺术的褻瀆!”

文章发表三小时后,资深影评人周小斌发文反驳:“某些人总把『深刻』等同於晦涩,却看不见千万普通人的情感共振才是最难拍的真实。

当年嘲笑《铁达尼號》是『爆米电影』的专家,现在坟头草都三米高了。”

配图是《阳光姐妹淘》放映厅里观眾举起手机灯海的壮观场面。

此刻的陈默却带著主创团队跑起了路演。

在天府某影城后台,杨蜜刷著手机突然笑出声:“陈导,您猜刚谁给我发消息了?哥哥歌迷会的会长说要组织包场二十刷!”

“意料之中。”

陈默给景恬递了瓶矿泉水:“记得我说过什么吗?这部电影是拍给经歷过千禧年的人的情书。”

正说著,他的手机弹出助理髮来的数据报告——35岁以上观眾占比从首日17%飆升到43%,二刷率高达38%。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