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6章 门道?你竟然背着我偷吃(2 / 2)
他这包子虽然比不过苏师傅,离那口“活气”还差着远,但压过李婶绰绰有余了。
另一边,李婶的脸却一点点沉了下去。
起初两家的顾客都差不离,可渐渐的差距就出来了。
老顾客卖着自家的包子,却一个劲的往张记瞅;新来的顾客听了旁人的议论,也拐去张记。
不过片刻功夫,两边的景象差距明显。
张记的摊子前围了半圈人,有的人边吃边夸,有的人踮着脚往前凑,吆喝着要买包子。
而李记这边,稀稀拉拉站着两三个客人,还在犹豫着要不要换地方,伙计站在案前,手都不知道往哪放。
“老板!老板!”李记的小伙计气喘吁吁地从张记那边跑回来,脸都白了,“不、不好了!”
李老板心里本就窝着火,见他慌慌张张的,忍不住呵斥:“咋咋呼呼的!出啥事儿了?”
小伙计咽了口唾沫,声音发颤:“张记的包子……真的不一样了!我刚才凑过去看了,他们的面比咱的软乎,听吃的人说,就跟下午赶骡子来卖包子的那家差不离。”
“胡说!”李老板眼睛一瞪,“就他那老手艺,做了几十年都一个样,一夜之间就翻天覆地了?”
小伙计急得直跺脚:“是真的!好多食客都这么说!连平时总来咱这儿买的赵大哥,都拿着张记的包子说‘这味儿比以前正’……”
李老板愣住了,怎么会这样?
她跟张有财打了半辈子交道,对方包的包子咋样,她再清楚不过,怎么一夜之间就变了?
难道张老头偷偷请了师傅?
还是得了啥秘方?
昨天张老头去找那新来卖包子的,难不成……
……
南坪村,
苏长河的生活越来越有规律,上午赶骡子进城卖鱼,给周老板面馆送货;中午赶去纺织厂给林清竹送了饭,午后回家抱着孩子眯一会儿养足精神;下午就在灶房蒸包子,出摊。
尤其现在有了夜灯,苏长河在夜里看的更清楚,能钓更多的鱼,连杆不断,一不小心就钓满一桶。
足足有六七十斤。
十个地笼在芦苇荡里泡了一夜。
收获的鲫鱼二三十斤,黄鳝泥鳅四十多斤、小河虾十多斤。
河边的八张拦网收上来,草鱼,鲢鱼蹦跶一地,估摸着有二十五斤。
上午把鱼拉到早市,不到一个时辰就卖光了,收入一般般。
也就百十块钱。
下午五个竹笼屉在灶台上架得老高,苏长河围着灶台转,揉面、擀皮、包馅、上笼,一气呵成。
如今五个笼屉一次能蒸一百五十个包子。
但因为生意好,最少蒸两回才够下午出摊。
光是揉面就揉得苏长河胳膊发酸,洗菜,剁馅,蒸包子一系列动作下来,一个人扛着太吃力,应该找个帮手了。
之前跟林清竹提过让她辞了纺织厂的活,林清竹也同意了。
纺织厂的活本就累,机器轰隆隆的震得人头疼,棉絮飞得到处都是,一天站下来,林清竹的脚总肿得像发面馒头。
一个月工资才三十块,还不够苏长河半天卖包子挣的。
更要紧的是,俩孩子总托给张婶,虽说放心,可孩子白天见不着娘,夜里总哭着要找妈妈,林清竹早心疼得不行。
换在半年前,她哪敢想苏长河能有这本事?
那时他还是村头有名的“该溜子”,地里的活不沾,兜里的钱总留不住。
可现在,看着他天天揣回的钱,她信了。
只是彻底辞职还需要几天时间。
林清竹昨天晚上趴在他耳边说,声音软乎乎的,“纺织厂有规矩,离厂得提前五天报备,还得把手头的活儿交给新来的学徒才能走。”
“等我回了家,就帮你揉面、包包子,保准比你快。”
苏长河想着这话,心里头甜滋滋的。
把最后一笼包子码上车,用布巾盖好,他拍了拍骡子的脖子:“走,进城!”', ''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