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2章 英国对奥撒法战爭的策略(1 / 2)

第72章 英国对奥撒法战爭的策略

“好的,首相阁下。”

外交大臣拉塞尔勋爵推了推鼻樑上的眼镜,看著自己手中的外交报告,然后分析道:“目前,毫无疑问,欧洲正在面临著像五十年前拿破崙战爭时期那样的危机。法国已经攻陷了奥地利伦巴第王国的首府米兰,俄国屯兵奥地利边境。如果俄国这时候出兵,奥地利必定挡不住,而在德意志地区,各邦国在普鲁士的带领下已经开始了军事动员。若我们不加以调解,很可能又將爆发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。”

拉塞尔勋爵顿了顿,语气更加凝重:“以目前法国展现的实力,如果联合俄国,很可能重新称霸欧洲,而这正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。”

“嗯。”“对,绝不能让法国人再次得逞。”

房间內的大臣们纷纷点头附和,赞同著外交大臣的分析。

想到五十年前席捲欧洲、让整个大陆为之震颤的拿破崙皇帝,每个人心里都不禁涌出一丝阴影,挥之不去。若不是有看英吉利海峡的天然屏障,以及创造奇蹟的纳尔逊將军和铁公爵威灵顿,估计大英帝国也不会有今天这个好时候了。

“拉塞尔勋爵阁下,如果欧洲再次陷入混乱,对我们来说不是很有利的局面吗?帝国刚刚经歷了印度叛乱,现在还处在恢復时期。我们正致力於扩展全球的殖民地,这些殖民地也已经给帝国带来了丰厚的回报。”殖民地大臣大臣纽卡斯尔公爵这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。

拉塞尔勋爵微微摇头,语气坚定地回应道:“的確,但是我们也绝不希望欧洲出现一个超级强国或者强国同盟,控制整个欧洲大陆,把我们排除在外。”

拉塞尔勋爵环视眼前的內阁同僚们,“五十年前拿破崙皇帝的《枫丹白露敕令》-大陆封锁政策让我们被排挤在欧洲之外,帝国的贸易因此遭到了沉重打击,

我想任何人都不会想再经歷一遍。”

“不过,现在谈这个还为时尚早。现在的法国虽然展现了实力,但远没有拿破崙皇帝时代那么强大。”

“嗯,”首相帕麦斯顿勋爵简单地扫视了几眼外交简报,“俄国的势力不久前在克里米亚战爭中受到重创,他们在中亚地区都不得不收缩了力量。”

他的手指轻轻敲击著桌上的简报,语气稍微加重了一些,“法国目前看来重新崛起得有些太快了,我也觉得有遏制一下的必要。拉塞尔,你认为我们现在可以採取什么措施?”

外交大臣拉塞尔勋爵谨慎地勘酌著词句,然后缓缓开口:“首相阁下,考利勋爵自前还在巴黎待命,我认为可以让他出发调停这次战爭了。如果可能的话,

若帝国政府能借贷给奥地利政府,那就再好不过了。”说著,他看向財政大臣格莱斯顿。

格莱斯顿先生眉头紧皱,毫不犹豫地斩断了这个思路:“不,绝对不行。帝国政府的財政已经发可危,现阶段不会再进行任何政府借贷了。”作为古典经济自由主义的坚定拥护者,格莱斯顿先生一贯强调自由贸易、有限的政府支出和健全的公共財政。

首相帕麦斯顿勋爵若有所思地摸了摸下巴,眼中闪过一丝精光,问道:“如果由政府出面,组织银行团向奥地利政府借款,是否可行?”

財政大臣格莱斯顿沉吟片刻,眉头紧锁,“恕我直言,我觉得银行团很可能不会接受这个提议。奥地利在伦巴第的惨败已经证实了托马斯先生的判断。假如奥地利战败,借贷很可能会血本无归。没有利益可言的提案,我认为他们根本不会考虑。”

(托马斯先生指托马斯·巴林,巴林银行高级合伙人,巴林银行成立於1762

年,是19世纪英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商人银行之一。该银行专注於国际贸易融资、债券发行和投资管理。)

“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了,”首相帕麦斯顿勋爵长嘆一口气,语气中带著些许无奈,“你还是去试试吧,拉塞尔。毕竟,总要给奥地利人留一线希望。”

“那个,首相阁下”殖民地大臣纽卡斯尔公爵插话道,“恕我冒昧,我们似乎忽略了奥地利政府的態度。以我之见,他们可能並不愿意接受这种高额利息的贷款。”

如果是国家政府之间的直接借贷,往往会涉及政治、经济、外交等多方面利益,因此利息通常很低,有时甚至近乎白送。

相比之下,银行家们的借贷利率则会高得惊人,毕竟在非危急关头,一般政府是不会轻易向银行团借贷的。

为了弥补巨大风险,银行家们通常会採取各种方法和手段,比如抵押关税、

盐税、矿山、铁路等等,来让这些借贷政府付出高昂的代价才能获得维持统治的贷款。

房间內陷入了一时的寂静,就连外交大臣拉塞尔勋爵都不禁张大了嘴巴,自已好像的確没考虑这种情况。

这时,內政大臣刘易斯爵士轻笑一声,打破了沉默:“柯林顿,你这判断未免有些高估了奥地利政府啊。要知道,奥地利政府的財政本来就捉襟见肘,现在又失去了伦巴第王国,我敢说现在大部分银行团都不会借钱给他们了。

他摇了摇头,语气中带著些许讽刺,“你看看债券市场上奥地利的战爭债券都跌成什么样子了。现在伦敦证券交易所那里的奥地利债券简直快和废纸一个价钱了。他们现在急需资金,为了打败法国,他们不得不通过各种方式筹集资金。

这时候不管多高利息的贷款,只要能借,我相信他们会接受的。”

(殖民地大臣大臣纽卡斯尔公爵的全名是亨利·佩勒姆·柯林顿)

“嗯。”

房间內的大部分大臣都微微点头,赞同內政大臣的看法。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